中新社迪拜12月10日电 (记者 庞无忌)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9日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期间回应中外媒体关于化石能源替代、可再生能源发展、气候与贸易政策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等问题的关切。
——化石能源替代问题:“希望体现最大的包容性”
逐步降低还是淘汰化石能源是此次大会期间各界争议最大的话题之一。有外媒记者提问称,针对化石能源,目前大会的文本披露出四个选择路径,中方态度如何?解振华表示,实际上关于化石能源的选择不止四个,中方现在正在跟各主要国家、主要集团进行密集磋商,希望找到一个明确、正确的未来方向,既反映正能量,又体现最大的包容性,让大家都能够接受。目前针对这一问题的磋商已经有了积极进展。

在化石能源的问题上,有些国家表示坚决反对淘汰或者减少化石能源;有些国家态度非常明确,要坚决淘汰化石能源;还有缔约方提出一些折衷方案。解振华表示,对这一问题,现在各方还是希望能够体现最大的包容性,又能够反映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估计就这一两天应该能解决”。
12月9日,阿联酋迪拜,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中外媒体的提问。 中新社记者 庞无忌 摄
——可再生能源发展:“争取逐步替代化石能源”
COP28会议期间,已超过120个国家同意到2030年前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增加两倍。
对此,解振华表示,中国对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到现在为止,在中国的推动下,风力发电的成本已经降低了80%,光伏发电成本降低了90%,这也为全球大规模部署可再生能源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他指出,现在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已经超过了煤电,这是能源结构一个很大的转变,“我们要继续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最后争取逐步替代化石能源”。
——以气候政策搞贸易保护:“我们不赞成”
观察人士发现,近年来,不少国家以气候政策的名义出台贸易、税收等相关新规,实际上影响了包括新能源设备、低碳产品等在内的国际贸易。
对此解振华指出,我们支持对气候友好的技术、产品,也就是零碳、低碳的技术和产品进行公平贸易。我们反对搞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气候行动是保护地球未来、给子孙后代造福的事业,所以大家都应该支持,不应该设置一些贸易壁垒和限制,这样对应对气候变化的事业没有好处,“我们不赞成”。

12月9日,阿联酋迪拜,抗议者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蓝区会场集会并呼吁公正转型。 中新社记者 庞无忌 摄
——“损失与损害”基金,中国如何参与?
针对此番大会首日达成的“损失与损害”基金,中国是否参与的问题,解振华透露,“损失与损害”基金现在开始筹资、运转了,“我们非常支持”。他透露,中国主要是通过南南合作和绿色“一带一路”两个渠道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和对其的支持。

“我们已经实实在在地开始行动了。”解振华说,中国既有捐资,也有技术方面的合作和支持。中国开展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已经很多年了,也就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中国已经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绿色能源项目与合作。另外,中国在埃塞俄比亚、阿根廷、黑山等国也建设了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
截至目前,中国已与40个发展中国家签署48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合作建设4个低碳示范区,开展75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举办57期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完)
中新网成都12月10日电(王利文 何芦恒)“我选择在中国学习中西临床医学,因为我对中文有浓厚兴趣,也想了解中西医间的差别。”巴基斯坦姑娘田花花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能更深入了解中医和中国文化。
近日,在四川成都,巴基斯坦姑娘田花花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高嘉琪 摄

由于渴望来到中国,田花花高考后,进入伊斯兰堡大学孔子学院学习。2022年,她如愿以偿,被成都中医药大学录取,成为中西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学生。
“这段历程对我来说一半欣喜一半难过。欣喜的是专业知识和汉语水平都提升了,难过的是长时间不能见到家人。”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生活并非易事,田花花坦言,自己来到中国学习得到了家人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一开始,她常常会思念家人,也不太适应四川的食物。“不过到这里一个月后,我发现了和我家乡口味相似的美食,后来就慢慢习惯了。”

近日,在四川成都,巴基斯坦姑娘田花花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高嘉琪 摄
在中国留学的日子中,田花花通过积极参与活动,了解中国文化。今年7月,她参加了巴蜀文化品悟之旅,和来自27个国家的47名外籍师生一道,在成都、自贡、乐山、雅安等城市,制作宫灯、烹饪川菜、品鉴茶艺、看大熊猫、学习武术、体验中医,通过互动体验,探索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回忆起这段经历,田花花依然激动。“中国古人的智慧实在令人赞叹。据说乐山大佛是1200多年前修建的,没有现代技术的条件,不知道工匠们是怎么做到的?”此外,田花花还对大熊猫情有独钟,她认为,全世界民众都喜欢圆圆滚滚、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中国把大熊猫保护得很好,希望我们的后代也能和我们一样,看到这群可爱的动物。”
近日,在四川成都,巴基斯坦姑娘田花花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高嘉琪 摄

如今,田花花已经适应了留学生活,“中国式”便捷让她印象深刻。“出门不用带钱包、随时随地可以扫码支付。自动取款机和贩卖机随处可见,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她认为,当下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自己在这里学习工作,也能获得快速成长。
今年是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启动10周年。看到自己的国家近年的建设发展,田花花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非常值得赞赏,她看到了其对国家实打实的帮助。“中巴合作建设的拉合尔橙线是巴基斯坦首条地铁。这个项目在能源、基础设施和产业合作等方面,都给我的国家带来了很大变化。”
谈及未来,田花花做着两手打算,“我毕业后可能会去西方进修,进一步了解中西医之别。如果能在中国找到一份好工作,我会很开心留下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