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长春12月10日电(张沫涵 吕盛楠)“我与中国有着奇妙的缘分,随着时间向前发展,现在我们的联系更紧密了。”印度尼西亚女孩苏慧娜近日在吉林长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苏慧娜与中国学生一同剪纸。吕盛楠摄
目前,苏慧娜在吉林外国语大学读书,本科专业是旅游管理,研究生主修国际商务。苏慧娜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据她介绍,自己在童年时期就已与汉语结缘。印尼是世界范围内最早发起汉语教学的国家之一,苏慧娜从上小学开始就学习汉语拼音、“阴阳上去”等。

“汉字是四四方方的字,和我们国家的字是完全不同的,在我眼中汉字非常有趣。”因为汉字,苏慧娜对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种好奇心也驱使着她选择到中国读书。
苏慧娜在图书馆学习。吕盛楠摄
只有亲自踏上这片土地,才能真正感受其无穷魅力。2018年7月,还不满18岁的苏慧娜带着紧张的心情首次抵达中国。当时,她的中文说得还不是特别好,因此不敢与同学交流,担心对方听不懂自己说的话。
有了这层障碍,苏慧娜一度不知该如何主动开口沟通。幸运的是,她没有放弃,而是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还收获了一些奖项。苏慧娜告诉记者,每一次比赛都是她自己撰写演讲稿,制作展示用的PPT。
苏慧娜在演讲比赛上获奖。苏慧娜供图

正是因为一次又一次上台锻炼的机会,苏慧娜的中文说得越来越好。曾因不自信而不敢开口的她,现在可以坐在教室里听老师用全中文授课,跟中国同学交流也实现了无障碍,甚至还能听懂几句方言。苏慧娜的父母也夸赞她:“中文有了巨大进步!”
印尼属于热带气候,全年气温较高;长春的冬季寒冷漫长,两个地方的气候天差地别。苏慧娜回忆,在长春度过的第一个冬天,让她感觉非常煎熬,甚至因为不适应还生了好多次病。慢慢地,苏慧娜开始适应中国北方的气候,今年冬天,她还像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一样准备了很多件保暖衣物。“入冬之后,我的身体健健康康的。”
苏慧娜在篮球社团训练。吕盛楠摄
苏慧娜很爱打篮球,这项运动让她结识了很多朋友。运球、投篮……奔跑在篮球场上的苏慧娜,非常享受与朋友们共处的篮球时光。她说,在异国他乡,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
在本科毕业后,苏慧娜曾回到印尼做了一段时间的翻译工作。在此期间,她接触到了许多中国的创业者,受他们影响,苏慧娜决定重返中国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不断提升自己。
苏慧娜坦言,来到中国后,才认识到高铁、轻轨、地铁是不同的,曾经的印尼只有火车。2023年,印尼拥有了第一条高铁——雅万高铁,这是中印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给这个东南亚国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苏慧娜表示,自己会把学习到的知识带回家乡,为两国的经济和人文交流作出一点贡献。(完)
中新网广州12月10日电 (记者 蔡敏婕)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9日在广州发布《数聚湾区智汇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下称:报告)。该报告指出,大湾区数字经济具备了集群式创新的核心要素和条件。
普华永道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蔡敏婕 摄
第二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暨数字湾区发展论坛正在广州举行。普华永道在当天下午举行的数字湾区发展论坛上发布报告。
数字经济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基础深厚,其中,广东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6.4万亿元人民币,连续六年位于全国首位。随着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作为大湾区数字经济的新引擎按下了“加速键”,新一轮科技浪潮和新型工业化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席卷大湾区,创新技术与创新集群不断涌现与扩散。
普华永道中国区域经济及南部市场主管合伙人张立钧表示,对标世界三大国际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明显,空间范围更大、产业领域更宽,集中了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资源。
报告数据显示,在广东58039家优质企业中,深圳的优质企业最多,有27598家,占总数的47.5%;其次是广州,优质企业15740家,仅为深圳的57%,但在智能网联汽车、数字创意赛道的企业数量最多,而东莞、佛山、中山等城市则在高端装备智造、智能家电、智能机器人等赛道涌现一批优质企业。
香港数字经济规模超千亿港元,优势产业是金融科技和生物科技。澳门数字经济处于发展初期,数字文旅是其最重要的业态。

报告指出,数字技术正重构大湾区的产业生态,产业赛道越来越细分,并且长期存在多元角色互动:即政府、链主企业、上下游生态企业、产业载体、产业资本以及服务机构,已形成一个产业发展的全生态结构。
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对标世界三大国际性湾区的创新探索,同样具备特色发展路径。在科技创新方面,广深港科技走廊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集群第二位,广东有国家“双一流”高校9所,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位居全国第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粤港澳联合实验室超过50个;香港有五所大学进入世界大学排名Top50。粤港澳大湾区积聚了世界500强企业25家,超过了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但企业利润与其他湾区仍有差距。
报告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兼具了旧金山的科创要素,但需进一步提升培育企业规模和产值提升,同时香港和深圳也具备了纽约湾区的金融要素,再叠加看齐东京湾区的珠三角先进制造集群,大湾区数字经济具备了集群式创新的核心要素和条件。
数字经济时代是数据的时代。报告指出,当前数字湾区的障碍在于跨境数据要素流通,这是最近出台的《“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中最强调需要突破的。
张立钧强调,数据畅通流动是数字湾区建设的基础,建议大湾区要借助河套合作区积极开发利用和管理数据资源,完善粤港澳三地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尤其是借助河套合作区探索“数据特区”试点,实现深港跨境数据合法流通。(完)